爱尔兰戏剧专题学术沙龙成功举行

发布者: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日期: 2020/08/26 浏览次数: 410 返回

爱尔兰戏剧专题学术沙龙成功举行

纪念约翰•米林顿•辛格

2017年11月11日,上海师范大学爱尔兰文学工作坊在学校会议中心5号会议室举行爱尔兰戏剧学术沙龙,纪念20世纪初爱尔兰文艺复兴和戏剧运动时期的杰出剧作家约翰•米林顿•辛格(John Millington Synge, 1871-1909)。

沙龙由上海师范大学爱尔兰文学工作坊负责人蒲度戎副教授主持。蒲度戎介绍,这次学术活动是去年成功举办以“纪念布莱恩•弗里尔”为主题的爱尔兰戏剧学术沙龙的延续。11月11号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单身节”,英文名Singles' Day。选择这个日子纪念爱尔兰剧作家辛格,是因为他一生未婚,其英文姓氏Synge碰巧同表示单身之意的Single谐音。这个亦庄亦谐的开场白为严肃的学术探讨平添了轻松活泼的气氛。在会上,蒲度戎还介绍了他对辛格的喜爱之情和田野考察,分享了他在爱尔兰最西部的阿伦群岛(Aran Islands)的考察见闻和珍贵照片。他认为,位于大西洋中的阿伦群岛可以称为“辛格之岛”,是辛格剧作的创作背景和源泉;也正是辛格让阿伦群岛在爱尔兰文学中发出了强劲的声音。

北京外国语大学爱尔兰中心主任王展鹏教授作为嘉宾最先发言,谈到了刚去世的前任爱尔兰中心主任陈恕教授在国内爱尔兰文学与文化介绍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在深切悼念的同时表示我们国内爱尔兰学术网络将继续加强联系,开展活动,在国际上扩大爱尔兰研究的中国影响。他还热情称赞了上海师范大学在推广和推进爱尔兰活动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

  Jerusha McCormack(杰鲁莎▪麦科马克)教授来自爱尔兰,现在复旦大学任教。她聚焦辛格笔下的农民“善恶丑”的形象,侃侃而谈,剖析了《骑马下海人》和《西部世界的花花公子》中的农民题材和农民问题,以及这两部剧本演出时引起轰动或骚动的原因。她认为,辛格的剧作糅合了现实与想象,让当时的戏剧观众和读者反思爱尔兰农民究竟是和应该是什么形象。最后,她引用叶芝的诗句进行概括:辛格的性格就像他笔下的阿伦群岛的人们一样激情而淳朴。

西南交大外语学院院长李成坚教授谈论的是郭沫若与辛格的文学关联研究。郭沫若作为中国第一位翻译辛格全部剧作的翻译家是不争的事实。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众多介绍爱尔兰文学的先驱者中,郭沫若是十分独特的一位。在梳理了国内的一些参考文献之后,李成坚教授提出了几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郭沫若是在什么具体情境下接触到辛格剧作?是他人推荐抑或本人阅读偶遇?是受到日本学者的爱尔兰文学研究兴趣的影响吗?


上海师大的陈庆勋教授和同济大学的孙琦副教授都谈到了辛格戏剧的舞台改编问题。陈庆勋教授从比较的视角分析了舞台改编版《西部世界的花花公子》在中国北京和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的冷暖际遇,认为舞台改编在北京的冷遇和在特立尼达的热捧的根源是文化接受思想和趣味的差异。孙琦副教授在同济大学连续举办了两届上海高校爱尔兰戏剧大赛,她用《骑马下海人》和《补锅匠的婚礼》的同济舞台演出作为实例分析,提出了舞台改编必须考虑文化适应的观点。

复旦大学的包慧怡讲师讲述了辛格的散文集《阿伦群岛》和岛屿经验的书写。她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对爱尔兰文学和辛格有着真切的感受和见解。她认为,辛格在《阿伦群岛》里表达了这样的宗教观:岛民们表面上信仰天主教,却难免露出古老的异教信仰的土层。

在学术沙龙上,发言的嘉宾还有爱尔兰驻沪总领事Therese Healy(何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爱尔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建明教授、上海师大陈惠副教授和复旦大学向丁丁讲师。




版权所有 (c) 2011 上海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服务条款 隐私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