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对比专业委员会主任、杭州市领军人才、浙大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卢卫中教授受邀参加外国语学院华英论坛,于新大楼306为师生带来题为“汉语涉农隐喻研究:从词汇到语篇”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高航教授主持。

卢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选题来源及背景,然后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展开:一、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范畴里,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知工具和概念化方式,是两个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卢教授在此理论基础上做了观点补充,提出同一认知域之内也存在两个次类之间的映射。例如“脚脖子”、“手指肚”就属于人体域之内的映射。接着,卢教授结合语料例子分析了隐喻的认知基础、功能以及分类,特别是在语言层面的分类。二、涉农概念作为始源域的隐喻用法。在词汇层面,卢教授介绍了植物隐喻、植物属性隐喻及农业劳作隐喻。例如“雨后春笋”“藕断丝连”是习语中涉农隐喻的体现;在句子层面,卢教授则从日常生活、文学作品、俗语、口号中选取部分语料,对涉农隐喻进行了阐释;在语篇层面,围绕诗歌、小说、教育、时政及经济等各种语篇,卢教授对涉农隐喻也做了进一步分析。三、涉农概念作为目标域的隐喻用法。卢教授引用学者曾亚、万荣光的分类论及五类喻体,包括动物类喻体、人体类喻体、植物类喻体、人造类喻体以及自然物类喻体,解释了植物作为目标域的隐喻用法;此外,卢教授还用工具类、动作类隐喻和烹饪类隐喻列举说明了农业作为目标域的隐喻用法。四、涉农隐喻研究选题展望。卢教授指出,涉农隐喻未来可从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文学、跨文化研究、AI技术与涉农话语等研究路径继续开展研究,并强调了隐喻研究永远不会过时,隐喻研究必定继续大有可为。

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在场师生积极提问,卢教授也一一耐心解答了,并再次强调人类生活及交际话语离不开隐喻,涉农话语也是如此。卢教授的讲座脉络清晰、内容详实,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