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下午,国际知名语言学家、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Ghil’ad Zuckermann教授受邀参加外国语学院华英论坛,于新大楼306室为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 “One Word, Two Parents: Phono-Semantic Matching in Hebrew and Chinese” 的学术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吕丽盼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Ghil'ad Zuckermann教授结合自己的中文姓名“诸葛漫”与中华文化的渊源,引出了讲座主题——词源学(etymology),并指出词源学研究词汇的起源与演变,而语言作为动态系统,持续生成新词、转化旧义,哪怕是《牛津英语词典》这样的权威工具书也难以穷尽,如 “bogan” 等词的缺失即为例证。接着,他通过泰语“萨瓦迪卡”、日语 “kimono” 及在场同学英文名的语义分析,引入核心概念:音义匹配(Phono-Semantic Matching, PSM)。PSM是一种通过音义双重对应引入外来词的方式,如英语 “dubbing” 在希伯来语中演变为 “dibúv”,既保留了发音,又唤醒本族词根的意义。Ghil'ad教授指出,PSM不仅掩盖外来成分、提升接受度,还能激活废弃词根、方便记忆学习,更突破了传统借词理论中“音译”与“意译”的二分,体现语言的多源性与创造力。之后他又以希伯来语中的“眼镜”一词为例,指出其既可能源于希伯来语词根,也可能融合希腊语,展现语言混合与文化交融的本质。最后,Ghil'ad教授还指出传统语言观忽视书写系统的影响,强调了中文具有音义结合特性,因此词汇构造更具复杂性,进一步凸显PSM的语言学价值。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逻辑清晰,Ghil'ad教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向在场师生深入剖析了音义匹配及其语言学意义。讲座最后,师生踊跃提问,与教授积极互动。
